标题摘要内容

MUST Team

近期动态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 学术讲座
来源: | 作者:MUST | 发布时间: 2427天前 | 444 次浏览 | 分享到:

112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白红义教授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33报告厅,以“边界、权威与合法性: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他对新闻职业话语本身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一个在中国语境下可操作的理论框架。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副教授主持了该次活动。


白红义教授由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中的一段话引入,首先探究了新闻业权威性和合法性来源的两种研究路径,分别是主要研究新闻业如何建构社会现实,通过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呈现来探究新闻专业知识的特点,将新闻的专业地位视为一个既定前提,其所拥有的“专业特质”构成了新闻职业权威性的来源。以及侧重于讨论新闻业如何建构自身,借用文化、话语、叙事等概念讨论新闻职业如何通过特有的叙事权力来建立职业权威,尤其关注新闻业在面临内部争议和外部挑战时使用的话语策略。前一种路径侧重于揭示新闻生产的建构过程,后一种路径则专注于新闻生产的意义生成。

接着,白教授指出了话语对于新闻业的意义。新闻业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三点,即权威、边界与合法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语建构和话语使用两种类型,依据理论资源的不同,可分为阐释共同体、范式修补、边界工作和集体记忆四类。这些理论之间并不是截然区分的,反而经常杂糅在一起。新闻业为社会和公众准确、真实、客观地解释现实的能力既是与低质信息的提供者进行有效区分的边界,又是其塑造新闻权威的根基,也是新闻合法性的来源所在。

白教授还对新闻职业话语的概念、特征和现实基础进行了阐释,并对几个相近概念进行了区分。通过对《新闻范式的挑战与修补:基于纪许光微博反腐事件的讨论》、《新闻权威、职业偶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报人江艺平退休的纪念话语研究》、《记者作为阐释性记忆共同体:“南都口述史”研究》、《“正在消失的报纸”:基于两起停刊事件的元新闻话语研究》和《新闻业危机应对策略的“正当化”话语:一项基于中国媒体宣言的探索性研究》五个重点案例的分析介绍,白教授提分别阐释了新闻范式及其变迁和修补、新闻权威的新闻范式及其修补的研究路径和集体记忆的研究路径、职业偶像的话语建构、新闻权威的塑造与消解、新闻业的记忆工作、停刊事件的阐释特点、媒体宣言作为一种新闻职业话语、危机话语的建构、“正当化”叙事策略等问题。

  白红义教授谈到,如果把新闻权威视作是争夺对特定形式的知识的定义和管辖权的社会过程,那么新闻职业话语则可以成为这一新的分析范式的切入口。即将新闻从业者群体看作一个“话语共同体”(discursive communities),从新闻从业者的话语实践中去找寻新闻权威的根基,考察这个群体如何阐释某些特定的事件、时刻、人物、现象等,籍此讨论新闻权威被生产(produced)、维系(maintained)、修正(repaired)和转变(transformed)的符号化过程。在研究新闻职业话语时,一方面可以选择特定的动态的“关键事件”作为具体的案例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围绕一些静态的的现象、话题展开经验研究。

在提问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分别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在做的研究,像白教授进行了请教,白教授也分别给予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