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上午,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助理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张竞文受吴世文副教授邀约,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331会议室与参会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讲座。
此次讲座围绕“社交媒体时代伪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效果研究”这一议题展开。张竞文博士首先对“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与“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ites)”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认为在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与交往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内容、传播过程与网络、效果等方面都与传统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具体说来,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呈现“多元的内容市场”,有效和无效信息并存;传播过程并非传统的中心化信息扩散,而是呈现一个“扩散的动态系统”,在此系统下社交传播的信息扩散速率、规模、时效显著增强;此外,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是通过“复杂的影响机制”实现的,其与个体心理、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社会影响理论都有紧密的联系。
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新背景下,如何研究伪健康信息的传播机制与效果呢?张竞文博士接着从自己所正在做的研究出发,为我们介绍了三个研究案例,以此为同学们打开研究的思路。
她的第一个研究为“错误疫苗信息的心理效果研究”,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说服性信息能够同时影响认知与情绪”( Eagly & Chaiken, 1993)。研究预设了四种信息框架,通过网络实验法,测量不同的信息框架下受众的情绪和认知反映。最后得出结论:“错误疫苗信息可能并不影响人们对疫苗安全性的认知,但是这类信息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降低人们对疫苗接种的态度,同时强烈的消极情绪也可能解释为什么错误疫苗信息会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与转发。”
她的第二个研究为“Twitter疫苗假信息的甄别”,这一研究还处于进行当中,研究主要收集了“新闻”、“个人叙事”和“健康、医学信息”类别的宫颈癌假信息,并通过人工分析进行编码,判断信息的真伪、原因(基于文献)以及态度,在此基础上设计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来达到最终自动甄别疫苗假信息的目的。
她的第三个研究为“事实核查标签(Fact-checking) 的效果研究”。该研究紧随着第二个研究,在逻辑上也与之相联系,在自动甄别假信息之后,其提示是否能对受众产生效果呢?这一研究依然使用网络实验法的研究方法,以考察不同类型核查机构(媒体、医学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事实核查网站以及算法)信息源对改变疫苗态度的效果。该项研究还在进行当中,因此研究结论并未成型。
最后,张竞文博士提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研究信息质量与健康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二是研究信息环境的有效干预设计。她认为研究要为社会结构的运行提供优化和解决机制,这是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在讲座进行的过程中,多名同学与张竞文博士展开交流与探讨,会后也对研究的趋势,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此次讲座受到了与会同学们的好评。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MUST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