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11月5日,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第一期“跨学科读书会”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33报告厅举行。读书会的主题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开端——行为主义与社会行为主义”,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对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与乔治·H·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进行了导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刘毅副教授进行了对谈与回应。文科青年教师学社主任委员历史学院青年长江学者魏斌教授参加了读书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副教授主持了该次活动。
胡翼青教授首先肯定了跨学科读书会的意义与重要性,武汉大学开启的跨学科读书会活动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在南京大学曾也想举办类似的活动。他同时指出,真正的跨学科需要做很多工作。紧接着他讲述了自己的跨学科经历:从硕士研究生的大众传播学专业到博士研究生的社会心理学专业,使他能够以多重角度看待新闻传播学的问题。他认为,美国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天然的关系。第一,它们的研究对象重合,皆为大众的态度;其次,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勒温)中,有三位与社会心理学紧密相关;最后,两个学科的主要理论范式相似——以效果为旨归。
随后,胡翼青教授介绍了华生的生平和米德的性格特征,他们如何在芝加哥大学哲学系相遇,并对心理学产生共同的兴趣,成为良师益友。他指出,行为主义之前的心理学有诸多流派,包括以冯特和詹姆斯代表的内省心理学,强调心理研究的核心是意识;以麦孤独为代表的本能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行为源于本能;以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这些流派与美国的科学传统无法适应,因此美国的心理学界亟需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支撑。而行为主义正是站在“反意识”和“反本能”的起点开始的,它并没有局限在欧洲的心理学范式之下,而是建立了一套新的科学的方法论,主张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没有本质区别,人的行动是刺激-反映的结果,调整刺激的变量可以观察到相应行为的改变,以此发现人类心理的因果律。由此华生也被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推上神坛。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同样浸润着跨学科色彩。他谈道,米德曾在德国求学,受到了德国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同时也对齐美尔的形态社会学非常感兴趣。因此知识和意识的“先在性”时刻影响着他。他承认行为主义的科学性以及过往的心理学研究中确实存在形而上学的内容,但又认为涉及个人经验的那些心理现象似乎只有靠内省的心理学才能更有说服力,因而华生的观点显得过于“简单粗暴”。那么,这种现在的知识和意识由何而来?米德就是在这样的困惑中发现了社会,并借鉴形态社会学交往互动的概念,形成了主我与客我的理论,在符号互动中发现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建构了自我意识。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刘毅副教授在接下来的回应中,对华生的整个学术生平进行了补充叙述,论述了心理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哲学与生理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华生的行为主义的提出使得心理学在学科交叉中奠定了“科学的”学科地位,由此被学界广泛接受。此外,她还介绍了行为主义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是如何被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同时,她也对行为主义的缺陷,例如在方法上“削足适履”进行了批判,指出行为主义正是因为如此,受到诸多质疑,在后来没落了。
在讨论环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副教授提出:在跨学科的对话中,主讲者和回应者其实提供了阅读两本著作的“两种路径”,胡翼青教授侧重从作者的成长历史与个人经历的角度解读著作,刘毅副教授侧重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解读著作。两位老师提供了两种读书的方法和我们进入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与乔治·H·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世界”的方法。那么,我们如何读这两本书和进行自己的理解?
胡翼青教授谈到,读书时首先会有着学科的背景,因此在阅读社会心理学著作时,会“反哺”传播学的研究,从而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补充。同时,他喜欢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去看书,有必然的视角,也有偶然的视角。如果仅仅从学科的角度去看书,则不免会带有“辉格史”的色彩,所以需要带入一定的细节和背景,从偶然性的视角去丰富一部作品,这也是如何“跳出”学科之外的方法。
刘毅副教授认为,读书“读薄”和“读厚”都是有必要的。有的书目例如华生的《行为主义》,在阅读的时候主要是了解当时学科发展的历史,有的书目则可能与当下的研究有关系,需要引为理论基础或发展它,因此读书需要分类。
在提问环节,在场的听众分别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在做的研究,向两位嘉宾进行了请教,两位嘉宾分别予以了回应。
据此,此次首期“跨学科读书会”是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武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为聚合武汉大学跨学科资源以推动学科交叉发展的举措之一。文科青年教师学社后续还将在武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陆续开办“跨学科读书会”。
附主讲者和回应者简介:
主讲者:胡翼青教授。
胡翼青,男,祖籍广西博白,1975年7月生于江苏无锡。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青年社科联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著有《美国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等专著,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美国传播理论史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环境的对策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南京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回应者:刘毅副教授
刘毅,女,1974年10月生,湖北荆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心理学系书记、副系主任,湖北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武汉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Copyright © 2016-2017 Team Must,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